【榜样在身边】生产线上的1+1>2:藏在工序里的答案

发布时间:2025年09月02日

“人心齐,泰山移”,一个优秀的团队如紧握的拳头,凝聚起千钧之力,往往能在攻克困难时迸发出惊人的力量,团队中每个人的力量交织成无坚不摧的铠甲。正是这种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的合力,让无数平凡的岗位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。在生产车间里,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呼应声,11名成员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,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专注与热情。这就是荣获“先进生产班组”称号的优秀团队——节能四车间。他们用专业与责任诠释着“1+1>2”的团队力量,用汗水与智慧打造着聚氨酯节能板材的精品工程。

 

严保质量固底线

走进节能四车间工作室,桌面上“先进生产班组”的奖牌格外醒目,对他们而言“先进”二字从不是虚名,而是刻在日常的较真与执着。

"质量是生产出来的,不是检验出来的"为了守住产品质量的生命线,节能四车间从不敢有丝毫懈怠:设备检查是每天雷打不动的“必修课”。王上海主任作为一位从复合板、岩棉再到聚氨酯,深耕行业十余年的"老匠人",在他的带领下,从压型机的参数校准到运输轨道的平稳性,每一项点检项目都被认真记录在案,每一份工整的点检表,俨然是对“诚实”二字最朴素的践行。生产过程中,手检环节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,哪怕是板材边缘一道细微的划痕、一处不易察觉的气泡,都逃不过他们的“火眼金睛”。“咱手上过的产品,得对客户负责,这是良心活。”话语中,是节能四车间对“诚实良善、相融共赢”核心价值观最生动的诠释——就像他们生产的保温板材,不仅要经得起温度的考验,更要扛得住人心的掂量。

 

攻坚克难勇担当

生产线上从无“常胜将军”,突发状况往往是对团队协作能力的终极考验。正和王上海主任聊着车间的日常,车间里突然响起一阵尖锐的报警声——发泡机压力不稳定,打破了原本规律的机器运转节奏。

王主任几乎是条件反射般起身,大步迈向操作台。只见他快速扫过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值,指针晃动的数据在他眼里仿佛成了清晰的“信号”,王上海主任迅速下达维护指令,团队成员各司其职,没有丝毫慌乱,动作麻利得不带一丝拖泥,中控岗迅速微调数据,侧保岗俯身检查装置,压型岗紧盯板材成型状态,短短几分钟内,设备压力便恢复稳定,报警声戛然而止,生产线重新回到正轨。

我忍不住问王主任:“刚才那几下,看着真让人捏把汗。”他转身眼里带着欣慰的笑意:“我们这11个人,早就像左手和右手一样默契了,这不是单个人的本事,是凑到一块儿,就成了拧不断的一股绳,啥坎儿过不去?” 车间里的机器重新发出平稳的轰鸣,那声音里,藏着团队协作最动人的力量。

 

薪火相传聚合力

在节能四车间的团队里,“传帮带”早已成为融入日常的传统。当有新人加入时,经验丰富的师傅全程带教,老师傅们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。从设备基础操作到生产细节把控,手把手传授实战经验。师傅们笑着说:“教会一个,就多一份力量。”而新人也学得用心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师傅的叮嘱。就这样,老带新、熟帮生,那些藏在指尖、耳尖、眼尖的绝活,在一天天的磨合与传承中,成了团队里代代相传的“压箱底”本事。

“最让我自豪的,是每次都能按时交出符合标准的产品。”王上海主任谈起团队,眼里满是骄傲。无论是紧急订单的通宵赶工,还是定制化产品的技术攻坚,他们总能像拧麻花般聚成一股劲,在严守质量底线的前提下啃下一块块硬骨头。而这份凝聚力的背后,是团队里每个人不分彼此的担当。老员工主动把多年积累的技术窍门手把手教给新人,年轻人则带着新思路帮着优化流程。大家心里都清楚,要守住“按时达标”这个承诺,靠的从不是某个人的单打独斗,而是你搭一把手、我补一个位的默契,是把“团队的事”当成“自己的事”的拧劲,让再难的坎儿都能变成脚下的台阶。

在节能四车间,“质量为天”的较真守护着产品的生命线,“秒速响应”的默契攻克着生产中的难关,“薪火相传”的传统凝聚起代代接力的合力。“先进生产班组”的奖牌从不是终点,而是他们用每一份专注、每一次协作、每一滴汗水悉心浇灌出的成果。

他们把“诚实良善”的初心细细打磨,刻进每道生产工序;让“相融共赢”的信念落地生根,化作破解难题的底气。在聚氨酯节能板材的生产线上,他们正以协作为笔,续写着“人心齐,泰山移”的实干传奇。